在东阳市虎鹿镇西垣村东溪村外,一棵香榧树有5层楼高,树冠直径近20米。这株香榧树已有1000多岁高龄,在当地被称为“千年榧后”。然而,这棵老树的近况却很不乐观:枝叶稀疏,树身腐烂严重,如同一名病弱的老者。
幸运的是,我市已启动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争取明年5月前完成需采取保护措施的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和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的古树600余棵。
全面普查
森林“活化石”挂上身份证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也是珍贵的基因资源、难得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摸清全市古树名木资源底数,对于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积极推进编制保护规划、制订保护措施、健全保护法规、完善保护政策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我市曾组织一次调查,发现我市古树名木有2.89万棵,加上山高林密尚未发现的野外古树,实际数字在3万棵左右。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有1300多棵,古树数量最多的是武义县和东阳市,均超过8000多棵,两地古树占了全市的半壁江山。这些古树名木是森林金华的一块块“活化石”,承载着金华人的乡愁和记忆。调查发现,我市48%的古树长势旺盛,12%左右处于“较差”或“濒死”状态,亟待保护。
为全面摸清我市古树名木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其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金华市林业局再次启动全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在明确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力争用一年时间,全面厘清我市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状况、健康状况、权属、责任单位、传说记载等资料。
2015年,我市建成了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并积极启动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料,相关信息已及时录入“浙江省古树名木监管平台”。届时,每棵古树名木都将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有树牌,也有石碑形式。在“身份证”上,市民可以看到树种、树龄、经纬度坐标、责任人等,还可以用手机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这棵树的健康状况、历史传说等都可以看到,“前世今生”一目了然。此举实现了古树名木全方位、全过程、可视化管理。
科学保护
“一树一策”守护绿色遗产
东阳市虎鹿镇的“千年榧后”主干受白蚁危害严重,树体腐烂、中空,立地环境较差,由于生长在山坡上,长期雨水冲刷导致根系裸露。针对病情,东阳市林业局开出了药方:进行白蚁防治、树洞修补,并在树体一侧修建挡土墙,防治水土流失,然后回填专用的基质、施肥,促进古树健康生长。
2015年,磐安县在修建前往缙云、新昌的两条省道的重点项目中,发现施工范围内有一棵古云柏和一棵树龄500年的香榧树(在尚湖镇西岭村)。经磐安县相关部门及金华市林业局积极协调,两棵古树最终被保了下来,途经西岭村的省道更改了线路,如今古树长势良好,成为两条省道上的风景线。
上述两个事例是我市古树名木保护“一树一策”的生动实例。前些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古树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我市在交通道路建设、宅基地批复、城市建设等过程中,对古树名木一律遵循“能避则避”的原则,想方设法为古树让路。市林业局专家介绍,一棵树木的树冠大小,往往就是它的根系范围大小,要让树木正常生长,至少在树冠下的范围要给它留出生存空间。然而,一些地方由于村庄美化、建房、道路施工等,使古树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有的地方虽有保护意识,但由于保护方法不科学或保护过度,比如在古树树根的附近对路面进行硬化,导致树木无法呼吸,使古树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任重道远
如何撑起古树名木“保护伞”
据了解,浙江省林业厅下达我市2016年度需采取保护措施的一级古树和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的古树为496棵。目前,金华实际需要保护的古树名木超过600棵。
根据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进程,目前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已基本完成古树名木保护工程的方案设计,有的已通过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的方案,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组织具有古树名木保护技术和经验的单位或专业队进行实施。根据不同的古树生长现状,制订保护方案,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比如设置围栏、病虫害防治、支撑加固、填洞修补、安装避雷针等。
古树名木是“会呼吸的历史”“绿色银行”,是一座城市历史悠久和生态文明的象征,保护古树名木需要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法》等法律规定,未经批准,古树名木不能进行移植,哪怕是对病死古树修剪枝条,都要进行审批。如果因为重大工程建设等客观实际需要移植的,需最后报浙江省林业厅审批。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需报国家林业局审批,已经死亡的古树名木处理也须报金华市林业局审批。
|